99學年度圖書館週讀書心得比賽第二名作品,提供同學觀摩學習 (注意:作品僅供參考學習用,所有權為原寫作同學所有,未經同意不得有侵權的行為,違者依著作權法規定處理)
國立泰山高級中學99學年度圖書館週讀書心得比賽 第二名
書 名 | 目送 | 作者(編譯者) | 龍應台 |
出版單位 | 時報出版 | 出版年月 | 2008年7月10日 |
相關書訊:(關於所閱讀書籍的一些相關訊息,至少200字) |
龍應台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 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從純真喜悅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的寫作境界逐漸轉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華人最犀利的一支筆」龍應台再推出思考「家族人生情感」的《目送》。作者曾說自己當上母親雜陳的一堂課,正如她在〈目送〉這篇傳閱率最高的文字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目送」寫的是隨時間的過往,一段段從眼皮底下溜過的心情,很多事情很多心境,我們留不住,只能目送。因此,目送的意味帶有些遺憾和無可奈何,從年輕的歡笑邁向沉穩的中年,再到寂靜的衰老,時間的流逝,每個階段來去之間,留下的只能用文字來記錄。因此在龍應台這七十四篇文字處處是我們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如果要選一本適合三代共讀、生活分享的書,《目送》絕對是最細膩動人的一本。
|
內容摘錄:(請摘錄書中有意義之文字,100~300字,需註明摘錄文字出處之頁碼)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p9)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阿,只能一個人走。(p26) |
我的觀點:(此部份即為分享文章的主要內容,至少1000字) |
你是否曾帶著深深的眷戀不捨凝望一個人的背影,目送他走?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 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阿,只能一個人走。這是我早就知道了,第一次真真正正的明白時,我,十六歲。在這本書中龍應台的文筆是深沉的,有些我還無法深刻的明白,我知道這是時間的堆疊經驗所砌成的體悟,所以我並不急。而其中我最喜歡她的「目送」,它讓我深深的想起一個親密而重要的人,一個我生命中第一個目送的人。 我第一次看一個人希望將她每一個毛細孔的位置都記住。那人是-我的奶奶。我從沒這麼看過無她,因為我總是走在前頭。上幼稚園時,都是奶奶來接我,那時的我特別不喜歡牽著大人走,幼小知的我剛學會點想法就覺得我已經長大了!就是要走在前頭。不會有事的,反正奶奶會一直看著我。而現在這是第一次,我和她說話而她卻不願回應我,就那麼靜靜地躺著而我也還是死死地盯著,不知怎麼的越想看清楚,眼前卻越模糊。這一刻死亡是如此地清晰,它如此的近,如同附在我的耳畔邊低語:「我不是無情的,生命就是如此,沒有誰可以陪誰走完全程。所以一場場生命的宴席,曲終人散只不過是因為時間到了。也許時間才是無情的。」漸漸的四周寂靜了,所有一切的顏色賽, 都褪去,世界天旋地轉,轉阿轉的轉進了誰的回憶中?我知道-是我的。 記憶中的奶奶的身高只有150公分並不高是家中最矮的,皮膚是健康的小麥色,頭髮總維持在耳下三公分的俐落加上具有南亞特色的寬大花襯衫是她穿梭於高溫廚房的必備武器,嘹亮的聲音充滿著活力常常人未到聲先至,擔心的時候喜歡碎碎念配上她特有嘹亮嗓音有時會令人感到有些煩,卻是她可愛的小毛病。奶奶非常的多才多藝,是天生的廚師,一 到菜怎麼做光聽就會,筆記之於她完全是多餘的,味道可比餐館,不過卻比餐館還健康。爸爸常因此驕傲的對我說:「古代的皇帝阿!都是吃滿漢全席,我看我們也差不多啦!」奶奶也極具表演天份,愛唱歌,不論英語、台語、日語也 、從鄧麗君到費玉清還是周杰倫…通通沒問題!愛跳舞擅長跳元極舞、民族舞等常跟著去比總是那個跳的最好的。奶奶是熱情外向大方的,從不吝於表現她自己,不驕傲樂於和他人分享成功同時虛心接受自己的不足,這樣的她到哪都是塊磁鐵所以朋友當然也一籮筐。還有還有奶奶的縫紉和編織也相當出色,從小到大只要冬天一到就可以看到奶奶拿著兩根粗棒針從毛線帽一路到毛線襪都織的出來,根本是兩棒在手凡事皆有可能了。奶奶對於我的做人處事要求很高,她常對我說:「你是這個家的長孫,你爸的長女,將來一定要…」的勸誡我,就連我的名字都是她握著我的手一筆一畫的教我的,所以在我鬼畫符般的「張體」中最美的大概就是我的名字了! 當一切回復正常,世界不在旋轉,我猛然想起哪本書上曾說:「最重要的事是不需要大腦來記得的,因為你的心會自動幫你儲存。」時我才發現我其實把和奶奶的回憶都深深的刻在心上了。我是知道的,她一直很認真的看著我們全家,雖然奶奶熱情外向大方,但其實奶奶並不擅長表達她的內心,因此她總是以她嘹亮的碎碎念或乾脆直接河東獅吼般的表達,也許就是因為奶奶給我們的感覺太開朗熱情,所以我們全家都忘了多仔細的看看她,尤其是我。我一直以為奶奶會陪我很久很久, 因為小時候爺爺說他要看著我結婚,我就很自動的認為奶奶也是。如今我是知道的事事難料有時未來是不可預測的,然而現在我唯一知道的是過了今天,我就再也見不到她了。有人說未來是要規劃的,我偶爾也想了想,我曾想過我將來結婚後的樣子、妹妹大學的樣子、爸媽老態龍鍾的樣子…, 但我卻從沒想過有天我在家時,回頭望時會有人不在,不是晚歸了而是先一步過了一條橋喝了一碗湯到了彼岸。 死亡是一場很公平的等價交換,帶走了的親人,換來了悲傷長長的思念。之所以說它是公平的是因為你之前所承受的愛有多麼的多,現在就有多悲傷和懷念,它告訴你你有多麼的幸福,並告誡你把它傳下去吧!把那深刻的愛和幸福傳下去吧!而思念的長度大概能到生命的盡頭吧!畢竟有些人是值得用一生思念的,因為他們是如此的重要!重要到即使肉體灰飛煙滅,尤其是至親至愛的親人,他們的逝去雖然令人難免悲傷,但我們血脈裡承滿他們濃濃的愛、祝福和期盼,他們的形象依舊如此鮮活的存在於我們的心中,時刻與我們同在。現在的我會不時回頭看看,學會對默默支持我的人抱以燦爛的微笑,在展望為未來時,時刻提醒自己也不要忽略現在所擁有的,對於逝去的人, 我學會相信有天我們會在終點亦或是新的起點上再度相遇。 |
討論議題:(請針對書籍內容至少提出一個相關的討論議題) |
為何人們總在事後,才學會多也許早就知道的道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